信息名称:*欧洲杯赛事直播:对欧洲杯赛事直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185号的答复 |
索 引 号:014109488/2024-00198 |
法定主动公开分类:其他 |
公开方式:主动公开 |
|
文件编号:常教办〔2024〕142号 |
发布机构:市教育局 |
生成日期:2024-08-29 |
公开日期:2024-08-29 |
废止日期:有效 |
内容概述:欧洲杯赛事直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185号 |
|
*欧洲杯赛事直播:对欧洲杯赛事直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185号的答复 |
常教办〔2024〕142号 |
张洪文等委员:
你们提出的《*欧洲杯赛事直播:进一步推进新能源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融合的建议》收悉,现答复如下: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。进一步推进新能源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融合,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促进教育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,有助于全面提升在常院校人才培养质量、助力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,对建设新能源之都、赋能万亿之城再出发具有重要支撑意义。近年来,市教育局紧抓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契机,深入贯彻落实《中共欧洲杯赛事直播市委欧洲杯赛事直播市人民政府*欧洲杯赛事直播: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》《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*欧洲杯赛事直播:印发〈欧洲杯赛事直播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〉的通知》精神,扎实推进在常院校与新能源之都建设融合发展,全力助推产业和城市能级提升。
一、工作举措及成效
(一)把学院办到新能源行业内。突出“产教融合”,促进优质产教资源开放共享。“政校企行”共建产业学院,构建协同治理格局,常态化开展“产业教授”上讲堂、“双师教师”下企业、“实训学生”进车间教育教学活动,确保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、质量、水平上完全适应。在新能源领域,全市打造新能源材料等市级现代产业学院14个,获批阿里云大数据、智能制造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个,占全省1/5,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、工业机器人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8个,约占全省1/6。
(二)把专业建到新能源产业上。突出“供需契合”,赋能产业补链、延链、强链。聚焦新能源产业“发储送用网”生态全链条,建立健全专业设置“负面清单”和预警退出机制,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动态调整。2024年,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、新能源汽车工程等新能源领域本科专业4个,三年制高职专业6个、五年制高职专业6个,新能源领域本、专科专业布点数约占总专业布点数40%。获评新能源领域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,省高水平专业群10个,省优质中职专业9个。
(三)把课堂放到新能源企业里。突出“工学结合”,强化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。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、订单班、定向班、现场工程师等培养模式,与企业联合招收学生,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。在新能源领域,建设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6个,市域产教联合体3个,欧洲杯赛事直播新能源产教联合体获批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,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3个实践创新基地获评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,全市院校支持建设万帮数字能源、博瑞电力、上上电缆等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18家,每年有75%以上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或就业。
二、下一步打算
市教育局将依据产教要素资源聚合、校企双向需求结合原则,进一步优化教育链、筑强人才链、激活创新链、服务产业链,集聚人才科技优势,提升人才供给质量,实现“以产兴教、以教强产,产教融合、赋能发展”,为打造引领长三角、辐射全国、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贡献“教育力量”。
(一)优化体制机制,助力服务新能源产业链。一是制定专门政策。启动《欧洲杯赛事直播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》立法工作,出台《支持在常高校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细则》,研制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、财政、土地、信用、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清单,激发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。二是打造共商平台。依托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产科教联盟,搭建技术创新、人才培养供需信息线上线下平台网络,推动在常院校、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动、资源整合,集聚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合力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。建立在常院校与新能源之都建设融合发展绩效评价体系,围绕专业学科、人才队伍、科技创新、社会服务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,以评促建,引导在常院校明确目标、精准发力,彰显在常院校融入新能源之都建设的澎湃活力。
(二)强化人才培养,助力壮大新能源人才链。一是打造新能源优势专业群。紧紧围绕太阳能光伏、动力及储能电池、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,紧扣电气类、材料类、能源动力类等支撑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学科专业方向,加快建设一批与新能源产业紧贴度高、咬合力强的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点,加速培养新能源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,提升对新能源企业人才供给能力。二是推进校企协同育人。进一步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、订单班、现场工程师等培养模式,紧贴企业培养人才,升级改造实习实训资源,建设一批产业学院、企业学院、企业人才培养基地,选树新能源领域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典型,构建校企联合评价机制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三是吸引毕业生留常就业。深入宣传“青春留常”政策,组织新能源产业专场招聘会,增强在常院校毕业生服务新能源领域的就业导向,促进毕业生到新能源企业多就业、就好业。建立学历提升、技能培训通道,增强新能源产业工人能力素质。
(三)强化科技创新,助力激活新能源创新链。一是创建高层次学科平台。聚焦新能源领域“发储送用网”环节,构建校企伙伴关系,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,打造一批新能源领域重点实验室、协同创新中心、研究中心,着力解决新能源企业关键技术难题。二是引培高水平师资队伍。以职业教育博导工作站和产业教授制度为支撑,进一步协同开展高层次人才“双岗互聘计划”,支持高层次人才在校企之间柔性流动,鼓励在常院校教师深入新能源企业一线,挖掘“真问题”、开展“真科研”,打造高素质双师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。三是激励高价值成果转化。鼓励在常院校积极参与“揭榜挂帅”,深入实施教师产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,支持在常院校围绕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需求、企业创新需求等,与企业、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,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,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,培育新质生产力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|
|